
在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战略的强力推动下,珠海与澳门正以科技为引擎、旅游为纽带,携手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滨海旅游新高地。
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自2024年3月实施分线管理封关运行以来,创新要素流通效率显著提升,科研设备、样本等实现快速通关。粤港澳联合实验室总数已增至34家,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科研项目从2021年的80个跃升至2024年的200个,区域协同创新网络初具规模。
与此同时,珠澳两地通过“一会展两地”“琴澳旅游团”等模式,推动游客互送、资源共享,2024年合作展会超14个,跨境旅游团接待量达12万人次,一条以智慧旅游为特色的滨海发展轴正加速成形。
科技融入场景,智慧旅游重塑湾区体验
走进珠海长隆海洋王国,AI智能导览系统正以多语种实时翻译服务着各国游客;在横琴岛,200台智能导览机器人穿梭其间,支持8种语言交互。这些生动场景背后,是大湾区科技创新体系的强力支撑。
鹏城实验室与香港科技大学共建的“中国算力网”节点,为景区大数据分析提供每秒100万亿次运算能力;香港城市大学研发的高分辨率显示技术,经深圳企业产业化后,已广泛应用于主题公园的虚拟旅游项目。5G网络实现全域覆盖,下载速率达1.2Gbps,VR/AR技术让游客在滨海景区中“穿越”历史、“潜入”深海。
数据显示,使用AR导航的游客平均停留时间延长至常规游览的1.8倍,科技正从“幕后”走向“台前”,成为提升旅游品质的关键变量。
设施互联+数据互通,跨境协作突破制度壁垒
港珠澳大桥不仅是物理通道,更是数据与制度联通的重要载体。
智能维养系统集成机器狗巡检技术,实现昏暗场景下设施故障识别准确率98.5%,保障24小时通行无忧。横琴口岸实施“一地两注”商事登记机制,187项高频政务事项实现跨境办理。澳门“一户通”系统与横琴政务服务互联互通,形成“澳门政务横琴办、横琴政务澳门办”的新型治理格局。
在数据流动方面,珠澳两地出台《跨境数据流动安全指引》,建立数据分类分级标准,区块链身份认证系统覆盖83%的政务服务场景。这些制度创新,让企业设立效率提升60%,信贷审批周期缩短至7天,真正实现“通关更快、办事更易、经营更活”。
产业链延伸+品牌塑造,迈向国际旅游休闲中心
从高端会展到海洋经济,从夜间文旅到文化IP,珠澳滨海旅游的产业链正不断拉长、加固。
珠海航展与澳门车展带动专业观众转化率提升至15.6%;“海洋旅游+”产品实现年收入复合增长率15%;澳门夜间经济结合智能点餐系统,客流量提升23%。
在品牌建设方面,澳门以葡式文化为基底,融合珠海渔女传说,打造具有辨识度的文化IP;横琴“澳门新街坊”项目年接待游客突破300万人次。
然而,挑战依然存在:大湾区国际游客占比仅23%,品牌国际认知度不足欧美主要湾区,旅游服务贸易逆差仍待扭转。面对全球竞争,珠澳需进一步整合资源、统一标准、联动营销,真正从“区域热点”走向“世界级旅游目的地”。
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步入深水区,珠澳两地在科技、制度、产业等多维度的融合不断深化。
从实验室里的技术突破,到景区中的智慧体验;从数据跨境的制度探索,到文旅IP的品牌塑造——一场以科技创新为驱动、以区域协同为路径的滨海旅游变革,正在南海之滨蓬勃展开。
未来,随着交通网络更密、数据流通更畅、产业耦合更紧,珠澳滨海旅游区不仅将成为大湾区的“黄金旅游带”,更有望在全球旅游格局中写下鲜明的“中国坐标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