全国人大代表、盐津铺子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学武
中国食品安全网讯(记者陈赛)近年来,得益于中国国家品牌势能的溢出,中国消费者品牌加速融入全球市场,成为全球消费新热点,“品质信任势能”“文化认同势能”为中国风味全球化奠定了认知锚点与信任基础;结合中国工业产值占全球的35%,已具备全产业链整合能力的良好基础,张学武代表认为,要不负国运、积极作为加速推动中国风味全球化。针对自主品牌溢价能力不足、国际标准制定参与度低、关键生产要素受制于人、本土化运营能力滞后等瓶颈,张学武代表建议统筹产业链、创新链、政策链协同发力,从品牌塑造、标准掌控、技术突围、属地融合四个维度协同发力。
探索全球消费者品牌塑造 国家可以优先在RCEP成员国建立5个以上品牌根据地,通过重点市场三年深耕计划,打造品牌国际化示范样本;将中国风味纳入“一带一路”国际合作高峰框架,每年选定3个重点国家举办中国风味交流活动,打造“全球风味文化节”;协调抖音TikTok、Temu等平台开设“中国风味旗舰店”,帮助中国品牌拥抱欧美主流市场的内容电商渠道红利,重构竞争格局。
构建中国风味标准战略体系 建议由市场监管总局主导立项,牵头制定《中国风味标准化体系》,明确“中国风味”定义、分类及评价指标,设立《香辛料辣度分级》《发酵工艺参数》等行业标准,结合传统饮食文化(如八大菜系特征)与现代科技(如感官科学、风味物质检测技术)制定分级标准;推动国际标准互认,推动“辣味健康指标”等关键指标纳入国际食品法典(CODEX),让中国风味在国际舞台上拥有“话语权”。
以研发跃迁强化科技闭环 建议科技部牵头实施“风味科学攀登计划”,推进核心技术攻坚,运用风味组学等技术解码八大菜系核心配方,编制《中华风味物质百科全书》;鼓励头部企业联合江南大学等院所组建“中国风味科学实验室”,重点突破魔芋、豆制品等本土优势风味品类,开发符合全球健康趋势的功能性产品,建立“健康中国风味”认知标签;此外,推动高校开设“食品国际化管理”学科培养复合型人才,推动国家知识产权局开辟绿色通道支持风味创新专利缩短审查周期,以科技赋能中国风味。
推进品牌全球本土化建设 建议商务部建设区域性国际产能合作示范区,在RCEP框架下建立东南亚食品工业园,联合本土企业形成全链条集群;支持企业在海外建设本土化生产基地,联合本土企业发起“全球食品创新伙伴计划”,加强消费者洞察研究,合作开发跨文化爆品;支持企业收购海外本土品牌,提升属地员工占比。
免责声明:央品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。文章内容仅供参考,不构成投资建议。投资者据此操作,风险自担。若有侵犯您的权益,请联系我们,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