桂顺斋孙世福:百年辉煌再现,传统与创新并行

2025-04-29

桂顺斋,这家创立于上世纪20年代末的糕点品牌,经历了公私合营和其他商家的消失,却幸运地存活下来,成为天津人心中不可替代的糕点品牌。回顾历史,从清末到民国,天津的糕点、南味店琳琅满目,其中不乏祥德斋、桂顺斋、玉生香等知名品牌。50年代公私合营后,虽然大部分店铺合并,但这些老字号却得以幸存。当时和平路上的桂顺斋第一门市部,店铺宽敞,特色糕点丰富多样,如大小八件、什锦槽子糕、奶油咸面包等,每一款都充满了童年的回忆。

70年代的困境与复兴

70年代,桂顺斋在“破四旧”运动中遭受重创,牌匾被拆,门窗柜台付之一炬,店堂内一片狼藉。到了1979年,桂顺斋仅剩的一角店堂也因缺乏资金而无法维持,数百种糕点与干鲜果品消失,售货员们只能无精打采地守着货摊。经理马万里艰苦重建,将桂顺斋恢复昔日辉煌,建立了自己的糕点厂,进一步增强了市场影响力。经理马万里挺身而出,带着铺盖卷住进了商店,日夜奋战,修缮店堂,重制柜台。曾被贬为“四旧”的桂顺斋牌匾也被重新挂起,作为可信赖的“老字号”标记,霓虹灯大字在繁华的和平路上熠熠生辉。昔日被判为“封资修”的糕点也重新回归,让顾客们重温了童年的记忆。

桂顺斋的传统与创新

传统糕点的复兴与多样化

然而,桂顺斋仍面临困境,因为缺乏自己的加工厂,只能销售食品厂的大路货,顾客们对此表示不满。马万里并未气馁,他在1982年于和平路桂顺斋第一门市部后面建立了桂顺斋糕点厂,副市长王光英亲自为前店后厂的开业剪彩。桂顺斋恢复传统工艺,增加多样化的中式和西式糕点,满足了顾客的多样化需求,凭借精细工艺赢得市场青睐。自此,桂顺斋重振传统,其糕点工艺精细、选料考究。在保留了白皮、桃酥、硬皮等大众喜爱的糕点外,还逐渐增添了一品烧饼、姜汁排叉、萨其马、绿豆糕等三十余种中式传统美食。同时,店内还推出了层酥分明、口感不腻的黄油起酥,以及绵软香甜、奶油味浓郁的松花蛋糕等二十余种西式糕点。桂顺斋的柜台前,顾客络绎不绝,每月销量高达十几万斤。

严苛的原材料选择与多样化产品

一踏入桂顺斋,便能被一股诱人的香气所包围。这得益于店家对原材料的严苛挑选,如富强粉、鲜蛋、蜂蜜、小磨香油及花生油等。桂顺斋精选优质材料,注重制作工艺,同时开发了多种季节性产品,以多样的选择和高出水准的产品质量吸引顾客。尤其是小磨香油,经过精心筛选、晾干、烤熟及再次筛选等多道工序后,变为熟而不糊、热而无烟的半成品,再经小磨研磨,产出香度高、色泽红亮的优质香油。

市场竞争与桂顺斋的未来

竞争对手的崛起与桂顺斋的重新领先

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,大桥道、桂发祥等糕点品牌,以及民营的欣乐、祥禾饽饽铺等新兴力量逐渐崭露头角,形成了百花齐放的格局。尽管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,桂顺斋通过恢复传统工艺,重新在春节期间占据市场领先地位,赢得了老顾客的青睐。在炎炎夏日,冷饮部提供了如奶油巧克力冰搅凌、雪花酪、酸梅汤、桔子汽水以及格瓦斯等清凉解暑的饮品。而到了节日时节,桂顺斋更是别出心裁地推出了正月十五的元宵、五月初五的粽子以及八月十五的月饼。

值得一提的是,桂顺斋的采购员们会在秋季深入山林采购红果,并搭配香蕉、桔子等水果,为元宵馅料储备新鲜的果香。由此,桂顺斋生产出了红果、可可、枣泥、香蕉、桔子等八种口味的元宵,成为了天津地区备受推崇的特色美食。


免责声明:央品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。文章内容仅供参考,不构成投资建议。投资者据此操作,风险自担。若有侵犯您的权益,请联系我们,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。

分享